題:
中國和日本真的那麼相似嗎?
2017-05-19 04:07:38 UTC
有一天,一立外國朋友説:"你們中國人和日本人走在街上真的不辦龍蛇,不能辦你們誰是中國人,誰是台灣人,誰是日本人......"那是因為我們的种族成分一样,但其實差異甚大。當別人把中國人,台灣人,香港人,廣東人混為一談,我會冷静地跟他們説:"我是廣東民族,于是台灣民族,雖然我們的种族一样,但文化差異很大。"那些外國人説:"你們不都是黃种人?"我會答:"如果説黒眼睛黒頭髪黃皮膚等於中國人,那金髪碧眼的白种人都是德國人,所以希特拉統一歐洲是对的?"如果説黒眼睛黒頭髪黃皮肤是中國人,我宁願做一個藍眼睛金頭髪的白种人
三 答案:
2017-05-19 14:04:11 UTC
還好吧
?
2017-05-19 04:58:40 UTC
  多年以來,日本學人研究中國史的著作特豐,而臺灣學者之研究日本者特少。國人一向忽略最與我興亡有關的日俄,因此,大學歷史的課程,總是偏重英美法德,而忽略日俄。為了增進兩國間的瞭解,促進雙方的友好關係,唯有加強研究日本。

  過去之所以忽視日本研究,原因大抵有二:一是惑於「同文同種」之說,一是蔑視「蕞爾小邦」日本,斷定其並無文化而加以抹煞。

  其實,中日兩國既不「同文」,亦不「同種」,此由本書的敘述即可瞭然。但日本於明治時代即已有「同文同種」之論,其目的乃在推展其大陸政策,建立亞洲同盟,甚至夢想建立「大東亞共榮圈」;而中國之倡言「同文同種」,則有藉此涵蓋日本文化,甚至期待中日合作,共同對抗歐美列強侵略的意向。

  至於否定日本文化的說法,亦屬偏頗之見。因此,研究日本歷史必須袪除這種先入為主的似是而非的觀念,始能客觀而公正。本書雖不抹煞日本所受中國文化影響之深,但卻著重日本歷史文化發展的主體性,俾能深入瞭解日本歷史的獨特發展模式及其文化特徵。

  日本的歷史文化特性有三:

  (1)連綿性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演進過程中,日本沒有種族的大融合,卻有文化的融合。日本也沒有劇烈的革命,影響社會的大變革,因此,在社會上、文化上,自古到今,其發展始終持續而未嘗間斷,此由「萬世一系」的天皇制即可窺見一斑。再就神道信仰,或政治、社會制度加以考察,在在反映其傳承固有的傳統,甚至今日最足以表現日本文化特徵的茶道、插花、「物語」、「大和繪」等,以及民間習俗,亦皆傳自室町時代,且受中古時代的間接影響。凡此均顯示其歷史文化的連綿性。

  (2)模仿性 日本有吸收外來文化的功能,易言之,日本文化是以先進文化為典範而形成的。西元一世紀以後,日本的部落酋長以及大和朝廷無不汲汲於吸收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化,大化革新是隋唐文化的模仿。日本於中古時代吸收中國文化,與日本固有文化相融和,遂產生了「和魂漢才」的「國風文化」。直到明治時期,乃轉而吸收西歐文化,「全盤西化」,推行現代化,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在政治體制及社會各方面,歐美的自由民主主義思想更深入於各階層。

  (3)融和性 日本的文化是混合融化而成的。日本自始即吸收外來文化,但這種外來文化一旦輸入之後,便與日本的固有文化渾然融和而形成新的日本文化。大化革新雖取範隋唐的文物制度,但亦有不少仍然沿襲日本固有的習慣。抑有甚者,在吸收隋唐文化之後,經過一段時期,卻又完全被日本固有文化傳統所吸收融和,而產生了日本特有的政治、社會制度、文學、藝術以及別具風格的佛教文化。再就明治維新言,雖其物質文明取範於歐美,但形而上則仍貫徹東方古來的道德以及日本固有的精神。

  總而言之,兩千多年來的日本歷史文化的演進,無非都是融合、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精華,去腐更新、截長補短,而形成合乎日本國情及時代潮流的特有文化。

  在日本現代化的歷程中,雖具民主化和精神層面並不徹底,但其經濟成長等外在的現代化發展,無疑是成功的。1960年代,美國學者有意識的比較日本現代化的成功和中國現代化的失敗,來說明日本傳統社會的優點,此一問題迄仍爭論不已。1980年代哈佛大學伏格爾教授(Prof. Ezra F. Vogel)《日本第一》(Japan as No. 1)問世,更引起世界各國研究日本的熱潮。

  無論如何,瞭解近代日本的傳統淵源,實為解開中日近代化優劣比較的先決條件。
黑狗
2017-05-19 04:09:17 UTC
暑修組織理論


此內容最初發佈在 Y! Answers 上,這是一個於 2021 年關閉的問答網站
Loading...